“有了‘太空瘤苗’,意味着作为人类第二杀手的各种肿瘤都可能通过注射疫苗的方法来防治。”日前,负责这项研究的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唐劲天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现在迈出的只是‘太空瘤苗’研制的第一步。”
报道称,随着“神舟四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的肿瘤细胞返回地面,中日友好医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这些随着飞船遨游了一趟太空的肿瘤细胞发生了四大变化:“一是细胞生长变慢了,二是细胞增殖的周期变了,三是细胞的形态改变了,四是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变化了。”唐劲天告诉记者,这可能意味着细胞的遗传性状发生了改变。
据悉,“太空诱变肿瘤细胞制备瘤苗的实验研究”是由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部主任基金大力资助项目。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地、较大规模地进行太空肿瘤细胞的研究。
唐劲天所长说,目前,课题组已开始对保温材料、细胞存活系统及搭载细胞的种类进行预实验,希望能够在上次搭载的基础上,克服困难,获得更多的太空诱变细胞及成果。
据称,通过这次试验,中国已建立了第一个太空生物医学研究平台,包括建立太空细胞库,太空细胞的利用与管理机制;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太空瘤苗”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唐劲天所长认为,太空搭载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是非常有前途的探索领域,因为我国航天事业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因此,太空生物医学研究应该能够成为我国的研究特色。但唐劲天一再强调目前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完第一步,所谓“太空瘤苗”用于临床至少需要3年到5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