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带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将发展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列入其中,尤其是要重点推进基于中药先导物的创新药物的研发。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指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尽快建立中药现代化创新基地,是发展上海现代中药产业的当务之急。
现代中药产业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可以成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切入点。陈凯先认为,目前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均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美国相关产业已占GDP的14%。而与之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还有很大差距。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药产业市场销售额约为3,000多亿元,在全国GDP总量中占的比重不到3%;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销售额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占全市GDP的比重也在2%~3%之间。近十多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与国内一些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加快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上海大力拓展现代中药产业,具有宽广的空间。具有悠久历史和扎实基础的上海中药产业,曾经涌现出以“雷允上”等一批著名品牌为代表的中药企业,在国内和东南亚一带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近二十年来受到内外夹击。陈凯先分析,国内四川、广东、江苏、吉林等一些省市中药产业发展很快,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和比重有所下降。目前,最大的品种麝香保心丸年销售额为2~3亿元,与先进省市单个品种可达10亿元以上的销售额相比,差距明显。而在国外,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现代中药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被发达国家接受的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扩展。日、韩等国以中医药为基础生产的“汉方药”、“韩药”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很大规模。
现代中药研发需要采取新的有力措施。尽管上海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大学,已经建立了一批新药研究的创新技术平台体系。但在现代中药研发所需的技术平台方面,尚未形成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系统,不能适应高水平现代中药研究的需要。为此陈凯先呼吁,建立“上海中药现代化创新基地”,瞄准现代中药研究的特点和特殊要求,形成完整的现代中药研发的技术链和价值链。要着重建设中药标准化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药理药效研究和评价、中药安全性研究和评价、中药代谢研究、中药临床研究、中药制剂研究、中药制造工艺和中试放大研究等一系列技术平台,构成国内领先、有能力实现国际化的平台系统,推动高水平现代中药的研发。
同时,他还建议“基地”定点在浦东张江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内,采取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适当新建相结合的方针、以推进现代中药研发重大项目的攻关为主线,在基地建设中,始终坚持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资源整合,发挥综合优势,让企业逐步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要充分利用药物所在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药理学等领域具有的实力和学科优势,利用中医药大学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学专家荟萃的优势,利用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生药学和中医药临床治疗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和企业品牌等方面的雄厚基础和优势,推动上海现代中药产业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