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准噶尔盆地天高地阔,金风送爽。穿越戈壁荒滩,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赶到位于乌鲁木齐东北150公里处的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野马中心),探访18年前从海外归来的普氏野马。随着目的地的接近,萦绕在脑海中的疑问越来越强烈:那些放归了两年的野马,现在境况如何?
看着野马温顺地让人抚摩,一阵悲哀袭上心头:野马啊野马,你怎么变得温顺如家马了呢?!
野马中心坐落在一片空旷的荒草滩上。走进大门二三十米,十几匹散养的野马进入大家的视野。我们一边慢慢向马群靠近,一边仔细观察:野马的个头比家马要小一些,栗色的马鬃,土黄色的脊背,马头比较硕大。可能是从没见过20多人的记者团,野马显得有些慌乱,相互躲闪着后退,最后跑进了圈马场。
新疆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原洪,不紧不慢地向我们讲述着野马的海外回归史---
1978年,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国际野马会议上,各国专家提出让野马重返原生地。由于新疆准噶尔盆地是野马的原生地,遂被确定为野马的放养地;
1985年野马中心成立后,陆续从英国、德国、美国引回18匹野马。经过野马中心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野马先后顺利度过成活关、繁殖关(1988年)、子一代繁殖关(1992年)和子二代繁殖关(1995年)。
截至今年9月18日,野马中心在册档案记录的野马已达17匹,其中野马中心存栏马匹119匹,包括以7匹公马为"家长"的7个基本繁殖群和一个后备公马群---该中心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马中心。
也许是有了围栏的庇护,刚才还慌乱不已的野马群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开始向我们靠近。其中有两匹野马把身体靠在栏杆上,温顺地享受着人们的抚摩。看着这种情景,一阵悲哀袭上心头:野马啊野马,你怎么变得温顺如家马了呢?
原洪告诉我们,经过100多年的人为栏圈饲养和近亲繁殖,野马原有的许多优良生物学特性(基因)正在不断退化或消失;同时,其繁殖能力也在退化,遗传性疾病增多---长此以往,野马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所幸,野马还没有完全丧失野性。从行为上看,它们还保留着野马的两大习性:一是小马驹能独立生活后,头马就会把它们驱逐出马群,让其自谋生路;二是马群中一旦有了新的头马,它就会"斩草除根",把原头马的幼子踢咬致死。
让野马首先在中国回归自然,是许多人的梦想。然而,野马的回归之路却异常艰难……
到1996年,野马中心3岁以上的母马已超过30匹;自2000年起,野马进入生殖高峰期,存栏数量突破百头---野马回归自然(学界称之为野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经过各方专家的缜密论证,野马野化方案于2001年夏天敲定,野化地点定在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北部的富蕴县境内,放归马群由准噶尔11号雄马充当头马,共有27匹野马。
野马中心提供的资料,记录了一波三折的野马放归过程---
2001年8月8日-27日,野马群在面积约4公顷的围栏中进行适应性训练,其采食、饮水及公马的圈群能力表现良好;
8月28日,野马正式放归,大都在距离野化点约15公里的范围内活动。监测结果显示,野马保持良好的领地行为,常将野驴驱赶出取食范围。此间野马的腹部已明显较圈养状态下有所收缩,但膘情及毛皮尚好。
正当人们稍微松一口气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2月2日,随着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牧民开始赶着成群结队的牛羊、马匹和骆驼,由北向南陆续迁入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北部越冬。由于野马的活动范围恰好处在牲畜转场的通道上,刚刚适应新环境的野马不由自主地随着牲畜"迁移",先后两次从监测范围内消失,不知去向。12月23日,当野马群被重新找到时,情势十分危急:准噶尔121号小母马已经奄奄一息,经过一天的抢救后死亡;1/3的野马体质瘦弱,毛长汗多,且部分野马已呈现虚脱现象……
12月27日,自治区林业局紧急组织区内专家商讨对策。专家们认为,虽然野马已经发展到一定数量,但仍属典型的濒危动物,应尽量减少无谓的牺牲。应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对野马进行"软野化"。31日,有关人员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把野马群圈回监测区大围栏,进行人工补饲。当时,又有一匹野马死亡,头马准噶尔11号已失去了圈护马群的能力……
人为干扰是最大的障碍,如果野马的栖息地问题不解决,野化目标很难实现。
正当我们为野马的命运深感忧虑时,脸色黑红的野马中心主任曹杰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去年5月,休整了几个月后的野马再次放归进展比较顺利。今年5月初,两匹在野放状态下的母马产下的两匹公马驹正茁壮成长。"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表明野化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刚刚从野马放归地考察回来的北京林业大学生命学院的两位专家---胡德夫教授和李凯副教授认为,野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经过两年多的野外放养,它们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学会了觅食和寻找水源地。"当然,野马毕竟属于大型高等动物,生活行为复杂,其放归自然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大熊猫等。何况,现在的野马是在国外生活了上百年的'华侨'的后裔,要想完全恢复祖先们的野性,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两位专家指出,野马有较强的自卫能力,狼对它们威胁不是太大。目前野化工作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人为干扰。每年冬天,到野马放归地越冬的家畜多达20多万头(只),与野马争夺草料和水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家马中的公马常常争夺野马中的母马,与野马中的头马进行激烈争斗。由于家马的数量远远超过野马,野马中的头马招架不住,最后被迫带领野马群逃到条件更为恶劣的沙漠---这是野马群常常失踪的主要原因。此外,石油开采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虽然20世纪70年代野马在准噶尔盆地绝迹的原因至今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为活动破坏侵占了野马的栖息地,加速了它的消亡。如今,野马的后代们又同样面临无家可归的难题。"如果野马的栖息地得不到保障,要实现其自由繁殖种群的目的基本不可能"。胡德夫和李凯认为,要使野马真正回归自然,必须为野马群划出足够大的生存范围,使之不受牧民转场等人为活动的干扰。而目前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堆满了草料的野马中心并不是野马真正的家---它们的家是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自然。我们在心里默默祝愿:野马野马早日回家!
小资料:普氏野马是世界濒临灭绝的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入附录Ⅰ物种。野马原属森林动物,分布在喜马拉雅山、阿尔金山的密林中,由于地质和自然生境变迁的原因,野马逐渐演变为草原荒漠、半荒漠动物,栖息于平原、丘陵、戈壁和沙漠中水草丰茂的地区。19世纪鞑靼(TArpan)野马灭绝,普氏野马成了唯一的野马。到20世纪70年代,野马原生地的准噶尔盆地,因种种原因,野马绝迹。
1876年,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在新疆奇台-巴里坤戈壁上猎捕到野马标本,并由俄国学者鲍利亚科夫定名为普氏野马。1890年,德国探险家格里格尔从准噶尔盆地捕捉到52匹野马幼驹,经过长途跋涉运到汉堡后仅存活28匹,其中13匹成功繁殖了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