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笔者前往福建省仙游钟山公干,一路目睹沿途许多蔬菜地成片腐烂倒伏,一些农民正忙着清理翻耕。原来,不久前这个地区的某蔬菜品种遭遇大面积菌核病的侵袭。
遭遇“突袭”
钟山地处莆田仙游北部山区,水源洁净,土地肥沃,但山里雾气大,空气湿度高,通常到了春回时节,天气回暖,气温上升,潜伏在土壤里的菌核极易萌发侵染,如不及时处理,极易引发当地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菌核病。菌核病易随气流传播散发,侵染速度快,危害性极大。根据监测,菌核病的发病期多在2-4月,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豆类、茄果等蔬菜。当地种植蔬菜的农民对这一病害也比较了解,基本掌握该病的发生规律。然而由于受异常气候的影响,春节前莆田仙游一带半个多月不见阳光,白天雾浓露重,晚上连续降雨。温暖、高湿的环境催化了土壤里的病原,菌核病的发病期大大提前,使得该地区的一些蔬菜种植户猝不及防,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间,许多农户眼睁睁地看着成片的蔬菜烂在地里。
与此同时,超大仙游蔬菜生产基地的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采收甘蓝。基地的蔬菜郁郁葱葱,丝毫没有受菌核病侵害的迹象。超大的基地何以能“幸免”?“这得益于超大集团基地在整个种植过程中的科学规范管理。”基地生产主管庆中民不无自豪地向笔者揭开了“谜底”。
“当季农作物种植前,我们必须对基地的土壤进行重新检测,掌握土壤机理变化情况,必要的话作适当的消毒处理,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一个安全的先天环境。”庆中民介绍。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气候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根据各种病虫害发生的可能,超大在种植之前都要先制定详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准确预测因天气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病虫害发生的新特点。”
“当然这仅仅是个基础工作,关键在于对过程的监控。”据了解,在生产种植过程中,超大集团各基地均严格按照种植标准规范种植,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全过程。对农作物样本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测分析,查出病虫害最初征兆,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阶段。
“虽然有这样缜密的种植生产模式,但并不是就完全能把病虫害‘拒之门外’,尤其是那些传播性极强的病害。”庆中民告诉笔者,其实超大基地此次也同样遭到了菌核病的袭击,但很快便被“扑灭”,庆中民随后讲述了那场“阻击战”。
漂亮的“阻击战”
清晨时针刚过6点,天色还有些朦胧,庆中民就起身下地了。连续多日的阴雨绵绵,他每天都早起组织工人到地里及时排水。负责生产管理的庆中民习惯性地观察蔬菜的长势情况,突然发现几颗西蓝花的茎基部呈边缘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菌核病!”对各种病虫害了如指掌的庆中民立即判断出病害类型。于是,迅速安排人员巡查了整个基地,没有发现类似的症状,显然这一病害还没有扩散,但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庆中民立刻向基地经理吴友汉汇报了灾情。
十万火急。基地迅速展开防治行动,组织人员下地拔除病株,消毒感染地块,防止病毒传播。及时排干部分田间积水,以降低田间湿度,破坏病菌滋生的环境;摘除“三叶”———病叶、黄叶、贴近地面的老叶,避免蔬菜植株自身传病,控制病情……同时通过网络传采集的病株图片及受灾情况接受总部专家组的再次会诊,一份详细、准确的病情分析报告很快出来。
病症:菌核病发生程度:轻度发病原因:气流传播侵染……基地部迅速根据病情制定出周密的防治方案。鉴于病发突然,病害传染性强,为确保无虞,基地部还专门派了个“医生”———植保员吴家全老师亲临现场指挥防治。吴老师和基地庆中民、林爱民三人组成了病害调查组,指挥基地技术员再次对基地蔬菜逐区进行全面“体检”,加强长效防护力度,避免再度“感染”。几个“回合”下来,终于成功围剿了菌核病,漂亮地打赢了这场“阻击战”。
护农行动
超大基地的菜是保住了,但基地周边许多农户的菜却仍在“生死边缘”。
“全力救治!”基地经理吴友汉接到了基地部的“死命令”。
形势严峻,刻不容缓。仙游基地立即通知周边地区农民到基地,传授防治技术措施,并组建技术服务队,分头到周边农户的菜地里,现场指导菌核病的有效防治。
胡广生是超大基地的工人,种了十几年的菜,因经验丰富,被当地村民称为“蔬菜胡”。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菌核病,老胡却也慌了手脚。“幸好有超大的及时指导,否则这次损失就大了。”老胡至今仍心有余悸。当然老胡由此对超大充满了感激:“我算见识到了超大的真本事。这次还真是多亏了超大的帮助。”
基地周边的受灾农户在超大的帮助下,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把损失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