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人工养殖技术

更新时间:2024-12-26 00:19:58

虹鳟鱼因其成体沿侧线具有一棕红色纵纹,如同彩虹一样而得名。虹鳟鱼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人工繁殖简便等特点,目前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的优良四大淡水养殖品种之一,被列为高档鱼。大面积实践证明,在流水中饲养,每亩年产鲜鱼3—3.5万公斤,经济效益极为显著。因此,积极发展虹鳟鱼人工养殖前景诱人。北京怀柔等地均养殖成功。

一、鱼场条件 虹鳟鱼属冷水性鱼类,其正常生长水温为1℃—24℃,最适水温为14℃—16℃;要求水中含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8。凡符合以上要求的地方均可修建虹鳟鱼场。它既能在池塘中养殖,更适合山洞溪流、地下水、水库底层水以及冷泉水养殖。建场地要求有一定的坡度,以利进排水,同时水的落差有利于自然增氧。每个养鱼池的面积100—200平方米,水泥结构,长方形,有利投饵、管理和控制鱼病,并可使水流均匀流倒水池各地,以符合虹鳟鱼喜逆游的特性。鱼池若能依山而建则更为理想,进出水口处安置拦鱼栅。

二、人工繁殖 虹鳟鱼亲鱼一般2—3龄性成熟,每年产卵一次,每尾产卵1000—3000粒。繁殖始期每年始于12月。

1、亲鱼培育 亲鱼池要求底质砂砾,水深1.5米,水流0.05个流量(100平方米每秒5升)。放养密度1—3尾/平方米,雌雄比为1:1。虹鳟怕光,每天光照控制在12小时以下。在周年培育中,饲料配方随性腺发育阶段而改变。平时动物性饲料占总量的20—30%,采卵采精前及采卵后要提高到50%—60%。饲料投喂量为体重的0.5%—2.0%。

2、采卵授精 雌鱼用尾鳍在缓流浅水处挖坑筑巢,且体色渐暗,泄殖孔红而突出,腹大而柔软,此时用手摸如有游离卵粒感觉,轻压有卵粒流出,说明雌鱼已成熟。雄鱼体色变黑,体表粗糙,泄殖孔周围柔软,轻压鱼腹可见白色精液流出,一般水温在1℃—11℃开始采卵,5℃—9℃为采卵盛期,采用挤压法。具体做法:一人抓住雌鱼使其头部向上,腹部朝下,对准接卵盆。一人用手将清洗干净的盆,沿生殖孔方向轻压卵巢后缘,鱼卵流入盆中。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将雄鱼精子挤入盆中,用羽毛搅拌30秒钟,使二者充分接触随即加入少量淡水,稍加搅拌后,静置2分钟,之后加入多量淡水,静置4小时后,即可将受精卵倒入盘内进行孵化,全过程须遮光进行。

3、孵化方法 用木料、水泥或塑料制成200×40×37立方厘米的水槽,孵化盘规格为33×33×1.6立方厘米,将盛卵的孵化盘叠放在水槽中。最上面的孵化盘盖一空盘并压一重物防止漂游。孵化室内要遮光。孵化适宜水温7℃—13℃,最适水温8℃—10℃,水流量每分钟10—20升。注意,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坏孵,并每周用1%福尔马林或2%的食盐水消毒鱼卵1次,每次30分钟,有助于提高孵化率。摘自:2 版《湖北科技报》

三.鱼苗培养

上浮鱼苗开食的最初一个月是虹鳟养殖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的阶段,这一阶段首先要注重成活,其次是成长。由于鱼苗规格越大生命力越强,而且鱼苗长的快慢将直接影响今后的生长,因此对上浮苗的成长不能忽视。

刚孵出的鱼苗很嫩弱,趋暗怕光,活动缓慢,因有卵黄囊供给营养,此时不需投饵。当卵黄囊吸收2/3以上,大部分鱼苗开始上浮觅食,此时要及时投喂营养丰富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则容易引起黑瘪病造成死亡。开始时可以投喂鸡蛋黄、水蚤、丝蚯蚓等,也可投喂牲畜肝脏和生鲜鱼肉等。饵料可以用0.4毫米网眼的细筛过后投喂,也可以涂抹在细铁丝网上挂在池中,让鱼苗自行取食。每天需投喂6~8次,每天投饵量为鱼体总重的10%~12%。

经20天的饲养后,一般体长达2.5厘米,体重达0.2克,可以转到鱼种池内饲养。

四.鱼种培育

鱼苗、鱼种的放养密度随鱼的规格、水温和注水量的不同而异。鱼苗通常在水温略偏低的条件下饲养不易得病,成活率高。平均体重达到1克,在15℃水温下从开食起约需60天,在10℃水温下约需75天。再经20~30天,体重可达2克。随着鱼苗的成长和游泳能力的增强,可以适当增大水量。

五.成鱼饲养

为了得到较高的养鳟效益,需要在有限的鱼池面积、用水量方面争取获得最大的生产量。为此,应在全部鱼池里经常保持最大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饲料效益,使虹鳟鱼健康地成长。由于水量供给主要是氧气的供给,而氧气又和温度有关,因此水量、温度和氧气是影响饲养密度的三大要素。虹鳟鱼的饲养密度及所需水量见表1:

表1.虹鳟的饲养密度与所需水量

规格 所需面积 密 度   注水量

(克) (米2) (尾/米2) (升/秒)

5℃ 10℃ 15℃ 20℃

40 266 375 21 47 89 148

50 334 299 23 59 98 185

60 400 250 28 62 117 199

70 435 230 31 73 136 231

80 533 188 36 83 155 265

90 600 167 41 93 176 300

100 665 150 46 104 196 333

150 1000 100 60 132 254 428

200 1330 75 78 154 270 500

饲料是高密度养成的关键。由于密养条件下鱼类的营养完全依赖于所摄取的人工饲料,所以饲料的质量是关键。为了使饲料的营养能满足鱼类生长的需求,通过科学配合使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虹鳟鱼的需要量,使必需氨基酸保持平衡,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营养价。

虹鳟鱼鱼种和成鱼用的全价饲料,其营养成分中粗蛋白为40%~45%,粗脂肪为6%~16%,粗纤维为2%~5%,灰分5%~13%,水分8%~12%。日投饵量一般不超过鱼体总重的3%,每日投饵2~3次。

池水的溶氧状况是密养下水质控制的重要指标,当水量充足时,无需增氧即可获得可观的生产量。通常注水率在10~15时饲养效益最好。注水率可由下式求得:

注水量(升/秒)

注水率=——————×1 000

饲养鱼重量(公斤)

当注水率过小时,表明水量不敷使用,需通过增氧来改善池水溶氧状况,以使池水排水部的溶氧量控制在5毫克/升以上。

六.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虹鳟鱼疾病常见的有营养性疾病、体外寄生虫病、水霉病、细菌性烂鳍病、烂腮病、肠炎等,其中以营养性疾病最为常见,其次是小瓜虫病和三代虫病。

当鱼健康状况不佳时,鱼会离开群体,游到排水处或在池壁、池底缓慢游动。不健康的病鱼,体色发暗或变黑,摄食迟钝,食量减少,游泳方式异常或者出现腹部膨胀、腮盖外张、鱼体表面局部浮肿,出现白点和白云状粘液。鱼鳍糜烂,基部充血。肛门扩张、充血或有粪便粘着等现象。通过解剖可以看到鱼体内部器官也出现了异常症状。肾脏、肝脏变色,形状变异,胃肠充满粘液等。

虹鳟鱼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寓防病于管理之中,主要措施有:

1、选用体质健壮,抗病能力强的优良鱼种。

2、提高池水溶氧量,保持水体清洁卫生。

3、投喂新鲜、适口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

4、坚持鱼体入池消毒,发病季节还要进行水体消毒,消灭病源,适时投喂药饵进行预防。

5、细心观察,发现病情及时诊治,并把病鱼单独饲养。营养性疾病要从改善饲料入手,投喂适口、营养全面的饲料。

6、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数量的代黄粉等中药,可有效预防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

7、在夏季,要适时增氧,增加水体溶氧量,防止鱼种浮头。

只要我们掌握了虹鳟鱼的生活规律,并能严格按照科学的养殖方法进行管理,虹鳟鱼养殖业必将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查看更多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http://kp.zidianfy.com/kepu_456/
上一篇: 茶花
网友关注科普知识
精品推荐
热门科普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