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万刚报道 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口罩、防护服都是从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口的,从这样一个小事物上可以看出我国预防医学研究的落后,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家日前痛心地说。
当史无前例的SARS病毒袭来的时候,最受考验的就是国内的防疫体系。突然袭来的SARS为何给我国的防疫体系打了个措手不及?78岁的北京大学著名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夔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前苏联的模式我国建立了较完备的流行病防疫体系,包括防疫站体系和农村与“赤脚医生”伴随的合作医疗系统,消灭了血吸虫病、霍乱等流行病。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流行病得到消灭和控制,我国流行病防疫体系逐渐被忽视,“赤脚医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资料显示,长期以来由于补偿机制不足,国家财政支出在卫生事业费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长久的“营养不良”使国内的防疫机构在SARS面前显得很脆弱。1991年我国政府预算中的卫生事业费占22.8%;社会支出占38.4%;居民个人支出占38.8%;到2001年,政府预算中卫生事业费支出降到了15.5%;社会支出降到了24.0%;居民个人支出增长到了60.5%。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滞缓了全民防疫系统的建设,影响了卫生防疫系统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
与“赤脚医生”这个历史名词相伴随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曾给农民提供了最初级的医疗卫生保障,并被一些国外专家称赞为“开创了发展中国家人口大国较好解决了农村卫生问题”的“中国模式”。但是,1998年,卫生部进行“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5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虽然这个数字比上世纪80年代末的4.8%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70年代的90%以上的合作医疗覆盖率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对于公共卫生来说,难以用市场之手来解决。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非常少,农村医疗条件落后,疾病预防体系脆弱,带来很多隐患。SARS给我们以触动,政府需要承担起责任,应调整公共财政政策,让公共卫生问题回到政府解决的轨道上来。
王夔还指出,在传染病问题已经解决的认识下,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也从流行病转移到了肿瘤、血管病等慢性病的研究上,从而使防疫系统得不到医学科学的支持。此次防治“非典”中大量口罩、防护服没有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结果还要进口大量高科技的同类产品。
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辑的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预防医学》一书中,关于我国预防医学的现状是:“在预防医学研究上创新性成果少,人才结构不合理。预防医学研究涉及许多非医学专业,而目前从事预防医学研究的研究人员绝大多数是医学专业人员。”同时,“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以控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而以预防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非传染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已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