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已达9千万人,发病率之高,令人触目惊心。然而这9千万人中,能够得到规范合理治疗的却不足1/4。
现阶段,获准在临床上正式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分成以下7类:
1.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康可等;
2.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丁脲胺等;
3.钙通道拮抗剂,如络活喜、波依定、心痛定等;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开博通、络丁新等;
5.α受体阻滞剂,如压宁定等;
6.多重作用机制,如硝普钠、可乐宁等;
7.中药制剂。
有些是搭配了几种成分的复方药物,如复方降压片。但其组方的合理性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专家们产生疑问。
进入90年代后,世界各国心血管病专家取得共识的一点就是,抗高血压的治疗要规范化、科学化、个体化。在治疗高血压病的同时,更要强调保障生活质量,强调对心、脑、肾重要靶器官的保护。
因此,具体某一特定的高血压患者在制定抗高血压治疗方案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其病因、病程,个体体质差异,年龄,生活习惯,工作性质,有无不良嗜好,对药物的承受程度,对治疗的依顺性,甚至药品的价格因素。
建议高血压患者在心血管病专科医生的协助下,考虑以下问题:
1.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由于某种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
2.初始发病的年龄是在青少年,还是中年以后?
3.病程长短。几个月?几年?几十年?
4.是否合并有心、脑、肾、眼底的病理性改变,如动脉硬化等。
5.是否合并有心律失常,是什么性质的?
6.肝脏和肾脏机能是否健全?某些降压药会造成肝肾损伤;同时,肝、肾功能障碍时影响药物代谢,容易导致药物积蓄中毒。
7.有无药物过敏史?
8.能否按医嘱长期准时地服药?
9.经济承受能力如何?
综合上述各项因素之后,便可以实行一种有针对性、体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须经几周的观察、调整,逐步稳定下来。
1998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高血压治疗研讨会上,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即收缩压降至18.4千帕(138毫米汞柱),舒张压降至11千帕(83毫米汞柱),可使高血压病人的心脏病发病率减少30%,此标准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讨会还推荐了钙通道拮抗剂(如波依定)加小剂量巴米尔(乙酰水杨酸)二联方案,或钙通道拮抗剂加小剂量巴米尔加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三联方案。或许对某些患者(绝不是全部)是一种有益的选择。